了解肿瘤标志物
发布时间: 2018-06-04 浏览次数: 118

  

   肿瘤标志物(Tumor Marker)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。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,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,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,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、细胞分化、细胞功能,以帮助肿瘤的诊断、分类、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。

肿瘤标志物可以分为两类

1肿瘤组织产生,包括:

分化抗原;胚胎抗原(AFP,CEA);同工酶(NSE);激素(HCG)组织特异性抗原(PSA,free PSA);粘蛋白、糖蛋白、糖脂(CA125);癌基因及其产物;多胺类等

2.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后产生,包括:

血清铁蛋白免疫复合物;急性时相蛋白;同工酶;白细胞介素受体;肿瘤坏死因子

20世纪80年代,专家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能识别肿瘤特异性大分子糖蛋白抗原(carbohydrate antigen, CA),并研制了单克隆抗体识别系统。CA是肿瘤细胞的相关抗原。常用的CA系列有:CA 125卵巢癌相关抗原);CA 19-9胰腺、肠癌相关抗原);.CA724(胃癌抗原);CA 15-3乳腺癌相关抗原)等。

.癌胚抗原(CEA

癌胚抗原(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)是1965年由GoldFreedman首先从结肠癌和胚胎组织中提取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,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性的酸性糖蛋白,存在于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癌症细胞表面,是细胞膜的结构蛋白。在细胞浆中形成,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,然后进入周围体液。因此,可从血清、脑脊液、乳汁、胃液、胸腹水及尿液、粪便等多种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。

以往把CEA作为早期诊断结肠癌和直肠癌的特异性标志物,经大量的临床实践,发现不仅胃肠道的恶性肿瘤CEA值可以升高,在乳腺癌、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血清中也有升高。因此,癌胚抗原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,虽然不能作为诊断某种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指标,但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、病情监测、疗效评价等方面,仍有重要临床价值。

正常值参考范围:<4.50ng/ml

临床意义: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、胰腺癌、胃癌、乳腺癌、甲状腺髓样癌、肝癌、肺癌、卵巢癌、泌尿系肿瘤等。但吸烟、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肠道憩室炎、直肠息肉、结肠炎、胰腺炎、肝硬化、肝炎、肺部疾病等,15%53%的患者血清CEA也会升高,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,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。

此外,癌胚抗原的水平与下列因素有关:与癌症的早、中、晚期有关,越到晚期癌胚抗原值越升高,但阳性率不是很高。与肿瘤转移有关,当转移后,癌胚抗原的浓度也升高。与癌症的组织类型有关,腺癌最敏感,其次是鳞癌和低分化癌,这说明癌胚抗原是一种分化性抗原,分化程度越高阳性率也越高。与病情好转有关,病情好转时血清癌胚抗原浓度下降,病情恶化时升高。癌胚抗原连续随访检测,可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后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,也可用于对化疗患者的疗效观察。

.甲胎蛋白(AFP

甲胎蛋白(AFP)是一种糖蛋白,属于白蛋白家族,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。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浓度,出生后则下降,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,血液中较难检出,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。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,包括运输功能、作为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节功能、免疫抑制、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。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,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,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。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,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。

正常值参考范围:<7ng/mL

临床意义:

1.儿童期血清AFP含量检测:肝癌,肝母细胞瘤,性腺畸胎母细胞瘤,肝炎等AFP含量增高。

2.成人血清AFP含量检测:70%90%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含量增高,睾丸癌,卵巢肿瘤,恶性畸胎瘤,胰腺癌,胃癌,肠癌,肺癌等患者AFP含量也增高。

3.急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等良性肝病患者血清AFP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,但大多低于1000ug/L,其升高与肝细胞坏死和再生程度有关。

4.一般良性肝病AFP含量增多是一过性的,一般持续2-3周。而恶性肿瘤则持续性升高。因此,动态观察血清AFP含量既可鉴别良性和恶性肝病,又可早期诊断肝癌。

5.生理情况下,甲胎蛋白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泌,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(分化)完全,分泌的甲胎蛋白量很大,可通过脐带血进入母体血液中,所以妊娠期孕妇的甲胎蛋白会呈阳性。

.CA19-9

CA19-9是糖抗原的一种,增高多提示有胰腺炎、肝硬化、糖尿病、消化道肿瘤的可能。

正常值参考范围:血清<30U/ml

临床意义

糖链抗原19-9升高见于:

1.大部分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-9水平明显增高;

2.肝胆系癌、胃癌、结直肠癌的CA 19-9水平也会升高;

3.低浓度增高、一过性增高可见于慢性胰腺炎胆石症、肝硬化、肾功能不全、糖尿病等。

临床应用

1、胰腺癌患者85%-95%为阳性。肿瘤切除后CA19-9浓度会下降,再上升,则可表示复发。

2、结直肠癌、胆囊癌、胆管癌、肝癌和胃癌的阳性率也很高,若同时检测CEAAFP可进一步提高阳性检测率。

3、良性疾患时如胰腺炎和黄疸,CA19-9浓度也可增高,但往往呈一过性,而且其浓度多低于120kU/L,必须加以鉴别。

4.低浓度增高、一过性增高可见于慢性胰腺炎胆石症肝硬化肾功能不全、糖尿病等。

.CA125

CA1251981年由Bast等从上皮性卵巢癌抗原检测出可被单克隆抗体OC125结合的一种糖蛋白,来源于胚胎发育期体腔上皮,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不存在,因此最常见于上皮性卵巢肿瘤(浆液性肿瘤)患者的血清中,其诊断的敏感性较高,但特异性较差。黏液性卵巢肿瘤中不存在。80%的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升高,但近半数的早期病例并不升高,故不单独用于卵巢上皮性癌的早期诊断。90%患者血清CA125与病程进展有关,故多用于病情检测和疗效评估。95%的健康成年妇女CA125的水平≤40U/ml,若升高至正常值的2倍以上应引起重视。

另外CA125也可见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血清检查中,且CA125水平呈数十倍升高,在卵巢癌术前应明确排除结核性腹膜炎、盆腔炎可能。

正常值参考范围:血清<35U/ml

临床意义:

1.卵巢癌病人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,化疗和手术有效者CA125水平很快下降。若有复发时,CA125升高可先于临床症状之前。

2.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,如乳腺癌40%胰腺癌50%、胃癌47%、肺癌44%结肠直肠癌32%、其他妇科肿瘤43%。对于肺癌患者,CA125的阳性率随肺癌分期进展而明显升高,临床研究表明:肺癌I期阳性率为7.8%II期阳性率为18.6%III期为32.5%IV期为53.9%,总体阳性率为26.9%.

3.非恶性肿瘤,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、肝炎、肝硬化等虽有不同程度升高,但阳性率较低。

4.在胸腹水中发现有CA125升高,羊水中也能检出较高浓度的CA125

5.早期妊娠的头3个月内,也有CA125升高的可能。

6.盆腹腔结核CA125也会呈数十倍升高。

.CA724(胃癌抗原)

CA724(胃癌抗原)是检测胃癌和各种消化道癌症的化验标志!这也是一个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,主要见于胃肠道肿瘤、卵巢肿瘤,对胃癌、卵巢粘液性囊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敏感度较高,对胆道系统肿瘤、结直肠癌、胰腺癌等亦有一定的敏感性。

正常值参考范围:血清<7 U/mL

临床意义:

CA72-4是一种由cc49B72.3两株单抗识别的粘蛋白样的高分子量糖蛋白,分子量为220-400KD,正常人血清中含量<6 U/mL,异常升高在各种消化道肿瘤、卵巢癌均可产生。对于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,以>7 U/mL为 临界值。良性胃病仅<1%者升高,而胃癌升高者比例可达42.6%,如与CA19-9同时检测,阳性率可达56%

.前列腺特异抗原(PSA

前列腺特异抗原(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)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产生,属激肽酶家族蛋白,存在于前列腺组织和精液中,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。前列腺特异抗原在血清中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: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(fPSA),占总前列腺特异抗原(tPSA)的10%30%前列腺特异抗原与α1-抗糜蛋白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(PSA-ACT);前列腺特异抗原与α2-巨球蛋白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(PSA-α2M)。后两者又称复合前列腺特异抗原(cPSA)。前列腺特异抗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可防止精液凝固,具有极高的组织器官特异性,是目前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标志物。

正常值参考范围:总前列腺特异抗原(tPSA):血清<4.0μg/ml

临床意义

1.血清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:它对早期没有症状的前列腺癌的诊断很有意义。正常情况下,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,是一种糖蛋白,直接分泌到前列腺导管系统内。正常的前列腺导管系统周围存在着一种血上皮之间的屏障,避免了前列腺上皮产生的PSA直接进入血液之中,从而维持了血液中PSA的低浓度。一般认为,血清PSA小于4.0 ng/ml为正常,PSA大于10ng/ml则患前腺癌的危险性增加。当前列腺发生癌时就破坏了血上皮之间的屏障,而癌分泌的PSA亦多了,致使PSA直接进入血内,癌的恶性程度越高,对于正常前列腺组织破坏越大,血清中PSA越高。

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无瘤状态的金标准是PSA为零。由于血清中的PSA几乎全部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的,前列腺癌根治术切除了全部前列腺组织,如果肿瘤被根治,那么血清中PSA会在1个月内下降为零。前列腺癌术后患者血清中PSA的半衰期为33小时。据此计算,如果1例患者术前PSA20ng/ml,术后12天就应该检测不到PSA;术前若为10ng/ml,则需要10天;术前若为4ng/ml,则需要8天。

2.前列腺非恶性病变血清PSA升高:前列腺炎症、前列腺增生、急性尿潴留、前列腺按摩等可使PSA增高,但当致病因素消除后,大约一个月可趋于正常。直肠指诊后血清PSA可增高1倍,膀胱镜检查后可增高4倍,前列腺穿剌活检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后可增至5357倍。正常状态下的射精也可使PSA增高。因此对肛门指诊检查的病人,应在检查后一周方可进行PSA检测,前列腺活检穿剌后至少6周才能做血PSA的检测。癌症所造成的PSA升高是持久性的,而且随着肿瘤的发展而持续不断的升高。

检查人群

1.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。

2.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。

3.直肠指检异常、有临床表现(如骨折、骨痛等)或影像学异常的男性。

4.已经确诊前列腺癌的患者,经过治疗后随访时也需要定期检测血清PSA

注意事项

1.血液标本采集前应避免前列腺按摩、前列腺活检、直肠指检、留置导尿管、膀胱镜操作等。

2.不同方法测出的PSA值有所不同,不能互相混用。

3.前列腺炎应在症状消失后8周测定PSA

4.长时间骑自行车易导致血清PSA水平升高。

5.激素治疗会影响PSA的表达,可使PSA水平降低。

6.血液标本应在采集3小时内离心并冷藏血清,冷藏不超过24小时。

7.年龄对血清PSA水平有影响,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