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常见病及其预防
冬季天气变冷、干燥、昼夜温差大,很容易引发一些冬季常见病,因此,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常见病,掌握预防办法,提高抗病能力。
1.消化系统疾病
秋冬季节交替时,人体肠胃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,给以消化性溃疡为代表的消化道疾病制造了温床。患者会出现腹痛、反酸、上腹部不适、呕吐等症状。
预防措施:注意保暖,饮食有规律,切忌暴饮暴食、不宜吃生冷及苦寒食物,可适当饮低度酒,但只能少饮。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量为主,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,以保证热能的供给。
小贴示:吃火锅要适可而止,吃完后要多喝开水或浓茶。
2.呼吸系统疾病
天气变冷后,最先经受考验的是呼吸系统。例如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最喜欢趁着寒冷“入侵”,以阻塞性肺炎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也会在冬季急性发作,而对季节很“敏感”的哮喘更是不会放过作乱的最佳时机。
预防措施:首先注意保暖,室内室外衣服更换,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。一旦发生传染病要及早隔离,不要擅自滥用抗生素,以免掩盖病情。必要时打流感疫苗,加强锻炼提高体质,房间和工作场所通风,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,一有发烧、咳嗽等症状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小贴示:不要因为怕冷就一下子将自己“裹”在厚衣服里,而应适当增加耐寒锻炼。
3.心脑血管疾病
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总称,包括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脑出血、脑梗塞。冬季由于气温低,引起机体外围的血管收缩,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,心脏负荷增加。另外寒冷颤抖,身体耗能产热,心脏耗氧量加大。
主要表现:数日或突发头晕、头痛、眩晕,肢体活动障碍心前区疼痛,心悸、胸闷、气短,部分患者伴有恶心、呕吐;严重者出现摔倒、意识不清等症状。
预防措施:1.要注意保暖,适当活动。2.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。
3.规律生活,注意劳逸结合。
4.控制体重很必要,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,保持大便通畅,防止便秘。
5.定期体检或检查,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按时服药,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。
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等药物,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。一旦发病要尽快和120、999急救机构取得联系,尽早到医院治疗。
4.口角炎
冬季空气干燥,如果用舌头去舔,唾液在干燥空气下立刻蒸发,从而越舔越干,口角干裂,口腔中的细菌乘机侵入口角,引发炎症,另外,冬季进食中新鲜蔬菜减少,造成维生素B2缺乏而诱发口角炎。
预防措施:应多喝水,多吃水果和蔬菜。
小贴士:随身带一支“润唇膏”,以免干燥时用舌头去舔嘴唇,引发口角炎。
以上列出了冬季几种常见疾病及其预防对策,以供大家参阅。希望大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,度过一个愉快的冬季。
5.睡觉起来易“落枕”
冬天天气冷,人往往睡觉很沉,翻身相对较少,颈部弯曲的姿势就容易长时间保持,再加上颈部易受寒、血管收缩引起血液不流通,容易引起颈部疼,气血虚弱的人,有颈椎病的人更容易发生“落枕”。
预防措施:
1.睡前应调整好枕头的高低位置。
2.注意避风,切忌睡在风口上。
3.天特别冷的时候,晚上睡觉可以用厚的大毛巾围住颈部,保持颈部温暖。
4.工作中颈部不要过久保持同一姿势,应该多活动、多锻炼。
5.可多做些头颈部的俯仰旋转活动,以舒活筋络,增强颈部肌肉力量。
6.冷风“吹”出荨麻疹
有些人的皮肤御寒功能差,吹了冷风后,面部、手部等暴露处的皮肤就会瘙痒、出现肿块,回到室内后又慢慢消退。这种在冬天出现的肿块称为寒冷性荨麻疹。
预防措施:
1.平时应注意保暖,冷的时候,应该戴上帽子、手套,注意避免冷风和冷水的直接刺激。
2.容易发病的人,冬季最好不要吃鱼、虾、蟹、羊肉等食品,酒和辣椒也不宜多吃。
7、“寒性体质”易手脚冰凉
寒性体质的人,血液循环不好,冬天运动又少,手脚会出现冰凉现象。
预防措施:日常生活中,手脚容易冰冷的人,要注意自我调养,多吃热量高,易消化吸收的食物。在户外,要戴手套,脚上最好穿棉质的厚鞋子。此外,要用热水泡脚,有条件的人要多按摩,促进足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。
按摩方法:先将手脚放入温水中浸泡1分钟直到适应温度,再把手脚放入冷水桶中1至2分钟,使血管收缩;再将手脚放入温水桶中去适应,最后将手脚放入热水桶中2至3分钟,使血管扩张,然后抹干手脚,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血管体操。
8.皮肤病
冬季皮肤最容易受到干燥与寒冷的侵害,导致皮肤瘙痒、红肿。寒冷还会引起冻疮、多形红斑等皮肤疾病。
预防措施:保温防寒,尤其是做好皮肤裸露部位的保暖措施;避免使用劣质护肤品;穿着尽量柔软,冬季应尽可能地选用纯棉、真丝之类不易产生静电的衣物做内衣等;加强皮肤锻炼,例如坚持洗冷水脸,冷水擦身等;同时还需注重食物保健。
小贴示:洗澡次数不宜太频,水温也不宜太高,尽量用含有滋润成分的浴液,洗过澡后应涂抹含有保湿成分的润肤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