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的运动疗法
发布时间: 2011-06-24 浏览次数: 197

 

糖尿病的运动疗法
生命在于运动,科学有效和规律持久的健身运动,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各脏器的功能,增强机体免疫机制,促进新陈代谢,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,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,也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。糖尿病人多为中老年人,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,糖尿病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并年轻化的趋势。如何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是糖尿病治疗的重中之重,除药物治疗外,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面,这类人群的运动锻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。
首先,要有医生的指导。运动前,向自己的主治医生咨询有关情况,必要时做一些检查,在下列情况下不宜运动:1.血糖4.4mmol/L或血糖>16.7mmol/L;2.注射常规胰岛素后或仍在长效胰岛素高峰活性期内;3.空腹时不宜;4.化验血酮阳性或尿酮阳性。
第二,运动形式的选择。运动健身形式多种多样,要遵循个体化原则,特别是糖尿病人群。因为他们的健康情况各不相同,对运动的耐受能力也不相同,加上他们的家庭情况、教育背景、工作经历不同,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,所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。同时,也不是所有的运动都适合糖尿病人群。比如,爆发力强的运动,对抗性强的运动,极限运动等都是糖尿病人群不宜参与的。总体来说,适合糖尿病人群的运动一般为有氧运动。
运动是需要能量的,能量供应来自人体细胞内有氧代谢(氧化反应)的运动就是有氧运动。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:步行、快走、慢跑、滑冰、游泳、骑自行车、打太极拳、跳健身舞、跳绳、做韵律操、球类运动如篮球、足球等等。有氧运动特点是强度低、有节奏、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;可以分解体内脂肪,动员葡萄糖,增加机体能量代谢,控制体重,同时增强心肺功能。
第三,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的把握。运动强度可从靶心率、自我感觉和有无后发症状等几方面来把握。健康的运动者,运动时的心率应接近而不超过“靶心率”,一般来说,靶心率为170-年龄的数值。如果你60岁,靶心率就是170-60=110(次/分)。你在运动时,可随时数一下脉搏,心率控制在110次/分以下,运动强度就是合适的,如果运动时的心率只有70~80次/分,离靶心率相差甚远,就说明还没有达到有氧运动的锻炼标准。糖尿病人群应略低于这个标准,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,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。自我感觉是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,包括轻度呼吸急促、感到有点心跳、周身微热、面色微红、津津小汗,这表明运动适量;如果有明显的心慌、气短、心口发热、头晕、大汗、疲惫不堪,表明运动超限。如果你的运动始终保持在“面不改色心不跳”的程度,心率距“靶心率”相差太远,那就说明你的锻炼达不到增强体质和耐力的目的,还需要再加点量。后发症状是指运动过后的不适感觉,也是衡量运动量是否适宜的尺度。一般人在运动之后,可有周身轻度不适、疲倦、肌肉酸痛等感觉,休息后很快会消失,这是正常现象。如果症状明显,感觉疲惫不堪、肌肉疼痛,而且一两天不能消失,这说明中间代谢产物在细胞和血循环中堆积过多。这是无氧运动的后果,你下次运动可就要减量了。
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,每次锻炼的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,较年轻者或身体较好者可适当延长。运动频率以每周3~4次为宜。锻炼时间选在上午九点以后或近傍晚时较好,清晨树林里二氧化碳较多,应远之。雾天应在室内锻炼。
最后,应注意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,在运动时,血液循环加快,外周的血液量增加了,特别是四肢部分。如果马上停止运动,血液会囤积在下肢而引起不适,严重时会影响到大脑供血,出现眩晕和头昏。所以运动目的达到后应该有5~10分钟的放松,也就是逐步减小运动强度,慢慢地恢复到安静状态。(文/金绪忠)